一個提問,九種答案:用小誌做紀錄,在動盪時期中等待迴響

一個提問,九種答案:用小誌做紀錄,在動盪時期中等待迴響

文:思崎井

米蘭.昆德拉的《風格練習》中,用同一個故事以一百種不同的演繹方式,讓原本平凡乏味的生活注入文學想像,把自己的身處的片段懸浮在空間之上,以遠景觀看來脫離現實。

《HKZZP.TBC 香港小誌創作人集》的同名出版創作人小誌(Zine)合輯中,用同樣的方式向九位 Zine 創作者提問,以訪談形式用相似的問題記錄他們各自的靈感、創作過程及對小誌實際製作的心得等等,以不同的創作角度去科普小誌和創作。


被隱藏的「凌亂集體」

出版小誌最有趣的是,無論創作者們對於香港的想像,有多熱愛或不心甘情願,《HKZZP.TBC 》出版團隊一律把 Riso 印刷、尺寸及色紙不一的內容物打包,以接近「證供」的方式放入嚴肅的牛皮色公文袋中,未被揭開時看不到創作人、答案及作品,每一本小誌各介紹一位香港創作人,九本書的隨意放置,在我們打開公文袋這動作時,像極在翻閱香港某段時期的紀錄,似乎有意無意地製造了一種「證據」的虛幻感。

©hkzzp.tbc

以有限的體栽來佐證多元

從本質上,小誌是一種多元的藝術體裁,用淋漓盡致的表現手法去反映多元的出版自由,但看似自由的方式卻時常受限於尺寸及紙質的運用,同樣在《HKZZP.TBC 》中不難看到出版的克制,每本都以整齊的栽切成書,僅以上述的差異來判別不同創作者,讀者必需把全部內容觀看完,才可了解他們對地方的想像,而有趣的是當中有一半以上的人都和外地有聯繫,正正反映了當前香港的現實狀況和多元聲音。

書中的創作提問都很入世,在不斷發問的背後有個訊息在提醒我們現在所身處的「某種狀態」,種種的答案可能都指向創作及藝術之外,大概指涉一個後動盪時期的想像共同集體,我們又和這九個創作人的聯繫是什麼?我們無法隔空對話,因為同樣受限於那個牛皮紙袋,只可用複製傳播方式讓他們流通。

-

 

Back to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