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product information
1 of 1

Publish: 臉譜出版

things i thought about while filming

things i thought about while filming

Regular price MOP$166.00
Regular price Sale price MOP$166.00
Sale Sold out / Pre-order
《幻之光》《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空氣人形》、《橫山家之味》、
《我的意外爸爸》、《海街日記》、《比海還深》……
日本國民導演--是枝裕和第一本類自傳作品
構想八年的「是枝書」決定版
回顧自身三十年創作歷程最完整紀錄
探討所有作品「可以持續表現當今時代」的方法、技術及其可能性


將於電影史上留名的一冊 誕生!
本書是是枝裕和1987年從早稻田畢業開始拍攝紀錄片至今將近30年的創作生涯回顧,從紀錄片、電視劇到電影,內容也逐漸從對社會議題的關注轉移到以日常生活片段探索家庭、回憶對人的意義。除了每一部作品的創作起源、理念,也描述了作品拍攝時遇到的、讓他產生感觸的人事物,以及對電視、電影界的建議(包括電視劇的未來、東京影展如何向世界其他影展等等)。是枝裕和前後花了八年才完成這部類自傳,這部用文字、手稿、照片等組合而成的自身紀錄片,可視為過去創作歷程的ending,未來持續創作的另一個起點。

是枝裕和剛離開學校後初期以拍電視紀錄片為主,關注社會議題(福利政策、政府官員自殺等),開拍的前幾部電影《幻之光》、《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也聚焦於此。取材自1988年東京巢鴨兒童遺棄事件、創造出坎城影展史上最年輕影帝的《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而拍攝的最初始點其實緣自於長野。1991年是枝因工作低潮,跑到長野縣的伊那小學拍攝小朋友飼養小牛的生活,當時他很融入生活,但在離去前的一次餐會中,班級導師竟對是枝裕和說:「雖然你在這裡的這段時間跟我們一起過的充實又愉快,但這裡畢竟是屬於我和這些學生的地方,你還是要回到東京,找到屬於你自己的位置。」而這個「在東京尋找自己生存之處」的想法,後來就成了拍攝「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的契機。

獲得第52屆威尼斯國際影展金奧薩拉獎的《幻之光》,最早電視製作人只是想拍電視劇,沒料到從高中就是宮本輝書迷的是枝,看了初步腳本後竟然想拍成電影,而且得花上三億日圓。為了省錢,將場景從關西移轉至東京、原定女主角飛了找攝影大師篠山紀信討救兵,在5千萬資金缺口下硬是開拍,並且為執導的第一部劇情片畫了300張分鏡圖。當他將這些手稿拿給導演侯孝賢看時,侯導卻對他說:「技巧很棒。問題是你在拍片前已將全部分鏡圖畫好了吧?」「鏡頭要擺在哪裡,不是應該等到現場看過演員的表演才決定的嗎?你拍過紀錄片,應該懂吧?」這番話如醍醐灌頂,讓是枝裕和更加佩服侯導。沒有自信的他日後再也不讓分鏡圖綁住自己。

《橫山家之味》是枝裕和將焦點從社會議題轉到日常生活的轉換點。他母親沒來得及看《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便過世了,他將懊悔變成了《橫山家之味》的文宣「人生總是有點來不及」寫在筆記本的第一頁,並開始開始寫劇本。在角色設定前,對於故事先有兩大設定。一個是「拍成低喃有點來不及就結束的電影」。另一個是母親和兒子在相處不甚自在的中元節晚上,突然間響起了〈橫濱藍色燈影〉的歌聲。這部電影偏自傳性,而電影日文原名《走著走著》(歩いても 歩いても)是這首歌的副歌開頭(這張唱片銷售量超過一百五十萬張)。當時東京、練馬到處都是工廠,全家人出遊頂多只是搭公車到池袋。在那種環境下,「橫濱」二字的語感和歌手石田亞由美穿著藍色水手服溜冰的形象是那麼的都會,給人極大的衝擊。因為保有那樣的記憶,就決定成為電影名稱。

是枝裕和對家庭倫理劇的想法全部都灌注在《比海還深》上。想要拍攝這個作品的理由很多,其中之一是「我想要再拍一次希林女士」,而且從小在社區裡長大,一直很想拍攝以社區為舞台的家庭故事,將一些親身經驗融入其中。像劇中趁著母親不在家回到社區尋找父親畫軸的那場戲就是真實經驗。當母親說:「你爸的東西,我在葬禮過後全都扔了」,讓是枝頗受衝擊,於是將該記憶加油添醋成那場戲。他自覺到個人顏色濃厚的DNA就存在這部戲裡,不是用力挺起肩膀以集大成或代表作等字眼形容的電影,而是有種從頭到尾都鬆下肩膀的力量,讓某種東西展露出來的感覺--一半是出於願望,對家庭倫理劇、對社區、對生活在社區一個人死去的母親、還有對無法如願生活的主角的後悔和包含斷念的愛。是枝回憶十九歲那年在早稻田大學的ACT小劇場看費德里柯・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導演的《大路》、《卡比利亞之夜》,讓他發現愛是可以拍得出來的。或許愛的量、質和純度無法跟其他人相比,但在這部《比海還深》灌注了自己全部的愛。

SKU:9789862355862

View full det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