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leikinman
在色彩飽和的數位時代,褪去色彩的黑白攝影依然以其獨特的魅力,在藝術領域中佔據不可替代的地位。當畫面不再被繽紛的色彩所包裹,影像便回歸到最本質的狀態——留下光與影之間的對話。
年輕時完全不懂得欣賞黑白攝影,只覺得單調無味,但當開始對攝影有更深入的了解後,才發現「黑白攝影」是一種視覺的減法藝術。當畫面中不再有色彩的干擾,觀者的目光自然聚焦於影像的內在結構,在深淺不一的灰階中,展現出更多的質感與層次,而且拍出好照片的難度也更高,而明暗對比更顯戲劇張力。這種純粹的視覺語言,讓影像回歸到最根本的狀態。
去年初,香港的 M+ 博物館舉辦了「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黑白──攝影敘事」的特別展覽。展出逾 250 幅法國國家圖書館收藏的珍貴照片,以及三十多幅來自 M+ 館藏的作品,展示黑白攝影這個歷久彌新的藝術媒介。

展覽以 1915 到 2019 年的攝影作品為主題,展出包括曼 · 雷、黛安娜 · 阿爾比絲、馬里奧 · 賈科梅利、羅伯特 · 法蘭克、威廉 · 克萊因、森山大道、瓦萊麗 · 貝林和亨利 · 卡蒂埃–布列松等等超過 170 位國際知名攝影師的作品。

森山大道作品。

亨利 · 卡蒂埃–布列松的作品。

亦有多幅出自著名亞洲攝影師和藝術家之手的 M+ 館藏作品,包括張照堂、何藩、郎靜山、劉香成、納里尼 · 馬拉尼、石元泰博和邱良等等。
展覽以「對比」、「光影」和「色景」為主題,從不同視角幫助觀眾理解超過一個世紀以上的黑白影像製作,凸顯了灰色調的細微差別,以及如何令單色攝影產生無窮變奏。
在這種單色調的世界裡,時間彷彿被凝固成永恆。即使歷經多年,依然能夠傳遞出照片的空氣及温度。這種影像有超越時空的魔力,它能將瞬間轉化為永恆,將記憶昇華為藝術。正如馬克.呂布以下的作品,從窗框隔開的畫面中,似乎也可作出個別獨立的解讀。

馬克.呂布,1957 年前往中國,是當時最早進入中國的幾位歐洲攝影師之一。圖片攝於1965年北京,文化大革命時期人們把家中的珠寶拿到街上的古董店上交國家。
這種表現形式更是反映創作者內心世界的鏡像。當色彩被抽離,畫面中的情緒與氛圍反而更加濃烈。深沉的暗調與純淨的亮度之間,存在著無限的層次變化,正是表達情感的最佳媒介。

羅蘭.巴特《明室:攝影扎記》內頁。
法國思想家羅蘭.巴特《明室:攝影扎記》中寫道:「攝影所複製的,無限中僅曾此一回。它機械化而無意識地重複那再也不能重來的存在;相片中的事件從不會脫胎換骨變做他物。從我需要的文本總體,攝影一再引向我看見各個實體;它絕對獨特,偶然至上,沉濁無光,不吭不響,像心智未開的笨獸。」

井井也曾舉辦用熱感紙拍攝的黑白攝影微型展覽,用最簡單的方式試圖記錄低最純粹又切身的畫面。
在這個「快門聲」此起彼落的時代,最簡單的表現形式,正正提醒我們要放慢腳步,用心感受光影的細微變化。它不僅是一種拍攝手法,更是一種觀看世界的方式。當我們學會用這種方式觀察世界,或許能夠在紛繁複雜的現實中,發現更多純粹而永恆的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