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銳奮 Frank Lei(1962-2022),澳門資深攝影師、藝術家,同時也是一名藝術教育工作者及策展人。趁着他最新的攝影集推出,井井三一今次選書展,做了一個關於他的出版物回顧。 早在二〇〇六年,Frank 已經在《都市漫遊──奧顏及李銳奮攝影展》中,為急速發展的澳門留下記錄,這是一本由澳門藝術博物館出版,透過駐場藝術家交流計劃,同時邀請法國攝影師顏奧與李銳奮共同進行的交流創作,用各自的角度去捕捉澳門不同的景緻,後舉辦展覽,作品亦收錄成冊。 青洲木屋區在二〇〇九年面臨清拆,Frank 隨即邀請不同媒介的創作人,與青洲這個獨特的空間進行對話,策劃「走在青洲消失前創作計劃展」,出版《曾經的青洲》,用他所擅長的方法為青洲留下一段短暫的歷史痕跡。 在他擔任牛房倉庫藝術總監的期間,亦有不少出版物在他主理下誕生。其中起動了季刊《牛雜》,為澳門當時少數關注本地及相鄰地區的文化藝術雜誌,雖然後來沒有再參與實際編採,但為往後期數打下堅實基礎;二〇一一年發起以橫琴為主題的影像展覽,後每隔三年舉辦一次,至二〇一七年計劃橫跨七年,帶領一眾澳門的影像創作人持續記錄橫琴的急速發展、社會面貌及人文生活等巨大變遷,最終出版了史詩式《背山揚塵──橫琴影像集 2011~2014~2017》,三次橫琴影像創作展的作品集。 二〇二二年五月離世後,燈塔出版把 Frank 自九〇年代從法國回澳後,於《澳門日報》定期撰寫的副刊專欄「優質混沌」輯錄成書,先後分別出版了《意猶未盡》、《用文化請客食飯》及《一切安好》三本,記錄他對城市的觀察、藝術的深深喜愛及對澳門文化藝術的願景。...
「這也許不是一個詩的時代──或者,從來就不曾有過詩的時代──但人們依舊寫詩、讀詩,詩依舊存活著,並且給我們快樂與安慰。」台灣詩人陳黎在《辛波絲卡詩集》的導讀中點出了人在面對活着,詩歌如何像明燈般照亮心靈的黑暗。 詩從來無法被定義,但她們能代替我們感受生活的孤獨與掙扎,同時在困境中陪伴。這次選詩展示了多位詩人的作品,深入探討人與世界之間的矛盾,表達了對抗逆境、追求真理的勇氣。 詩人的敏感觀察把時間凝聚在字裡行間,無論「詩是心靈的聲音,是對生活的熱愛與渴望的表達」還是「情感的升華,是心靈與宇宙的對話」,每一首詩都是一個心靈的呼喊,傳遞著希望與堅韌,無論外界如何變遷,詩歌永遠是心靈的盟友。 也許我們不需要成為詩人,而是要讓心中充滿詩意的人。
在 21 世紀的今天,科學發展和知識擴展,讓我們對生活有更深層次的理解,不愁溫飽的城市生活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和挑戰,由擔心周遭環境變遷到我自身情感之中, 自從弗洛伊德提醒我們自身是一個複雜的有機體後,思想、欲望和情感的重視在當代大爆發。 我們藉着左岸出版的「牛津非常短講II」,提到六個在 21 世紀中的「人生難題」:憂鬱、焦慮、藥、迷信、愛、痛, 在此我們拋磚引玉,展開更多延伸選書。 比如,什麼是愛?我們不斷去問愛的本質是什麼?愛是一種無私的奉獻,還是一種自私的慾望?它是否帶有義務,或者僅僅是一種情感的流露?科學能夠解答這些問題嗎? 有了愛,痛往往隨之而來,不論是身體上的疼痛,還是心靈上的折磨。對痛苦的理解也影響我們對待自己和他人的方式。所以,痛是一種身體的感受、是情緒,是文化建構,還是一種可能的同理? 在本書系中,憂鬱症被認為是一場無法用疫苗解決的疫情,但對於憂鬱的本質,我們仍然存在著疑問。許多人的憂鬱源於焦慮,而焦慮作為人類基本情感之一,深深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然而,當焦慮超出一定程度時,我們又該如何界定它為疾病?在面對這種心理困擾時,有些人選擇依賴藥物來緩解症狀,而這又引出了藥物與毒品的界限問題。藥物治療帶來了巨大的進步,同時也引發了人們對迷信和信仰的思考。台灣人類學家趙恩潔,在導讀中提到:「當我們懂得想像憂鬱是一種疼痛、迷信是一種感覺被愛的社會支持,而藥物反映了我們潛在的焦慮之後,我們才有可能在高度原子化的社會結構中了解21世紀六大煩惱的社會根源,建構適合每一個社群與每一個人的療癒文化。」 或者我們可以在是次選書中,找到屬於自身解答的線索。...
回南天時出清咁啲,好天時先可以再入多啲。指定書籍不分線上或門市,下單時即可享折扣,折扣低至五折,唔會令大家失望。商品持續登錄中。
在澳門,推廣閱讀已經變得非常困難,更不用說鼓勵大家閱讀本地作家的書籍、購買本地出版物、欣賞本地繪本了。因此,我們特別為讀者精選了一系列優秀的本地作品。 這些書籍均由優秀的本地作家和出版社創作和發行,涵蓋了歷史、文學、詩集、攝影和繪本等不同類型,其豐富的多樣性及本土性,更容易引起讀者共鳴。通過親民的價格讓它們更普及,而購買這些書籍,我們可以支持本地創作人和出版業,為本地的藝文發展作出一點貢獻。 在疫情肆虐的時期,荷蘭獨立書店 Enter Enter 發起了全球倡議:Read Books / Buy Books / Buy...
井井選書展:那些為了辨認自己的人們遷移、離散及家園 ╳足跡小劇場演書節:他方此處 . 我們終於還是沒能拒絕時代的改變。 在新時代超急速轉變下,人不停在流動。如洪水中的一葉舟,共同面對生命中無法改變的命運,集體隨着社會、疫情、自由、戰爭、天災等事件經歷遷移,有人走了,有人留下。歷史好像在開玩笑,一直重複不同時空當下的共同命運,走了的人在思緒中隨風飄動,和同路的陌生人攜手為了認出彼此,努力完整生命;留下來或許神態自若,但見山是否是山?推窗的街景如此熟悉,真實的高樓,真實的語言,真實的綠地,似曾相識但不知是否仍是那個自己。 移民軼事經過時代的沖刷後,過濾淚水、留下汗水,就有可能出現陳志勇《抵岸》中陪伴的小伙伴,讓異國牆上的畫報不再是個陌生女伶;自由地活下,也許是離開的理由,還是盼望有一天可以再次回家?《樹的憂鬱》面對社會波動,人在港、台之間尋找中途停留點,有人視台灣為終點,有人則覺得只是個跳板。《邊境國》指的是位於西歐和俄羅斯之間的一系列國家,蘇聯解體後,夾在東西間的「邊境國」努力尋找失去的身份認同,我們在其中好像又看到了歷史在輪迴;有時外來者未必是弱者,那個現在我們嚮往的台灣也曾經有過慘痛的迫壓原居民的黑歷史,《死者的孩子》讓人凝視記憶和死亡。 歷史不一定能告訴你什麼,但能令那些離開的人懂得如何沿路歸來。華東師範出版的兩本著作以《唐人街》及《香港重慶大廈》作深入研究,同樣在講異鄉聚落,不同民族共同築起類似家的感覺,打開更壯闊的夢,或者那些人根本就不曾離開;即使有方法能讓你逃到天涯海角,有種身份卻像夢魘跟隨一生,安德森說這是一種《想像的共同體》,民族的認知是想像出來的,是無人可選擇的事物,無論你身在任何地方都要為民族作無私的犧牲,直至死去也要你延續這古老的信念;面對靈魂拷問,你可以選擇一個回憶帶離人生,你會像《下一站,天國》中的哪個人,用哪一種方式來證明活過?「島嶼是天堂,也是地獄」,《寂寞島嶼》中無人的大陸或者是我們實現未竟之夢的最終目的地。 選書探索離散、家園、地方、記憶與民族想像。 . ※ 這次選書展與足跡二〇二三年演書節《他方此處》作呼應,演書節分別有偶劇錄像《境.遇》、城市漫遊劇場《隨身誌 After Life》兩部演出,同樣以生離、遷移、死別,身處疫情衝擊、社會急遽改變的時代等作靈感,購票詳情請參閱「足跡...
「當我們懂得系統性地觀察周遭的一切,就能帶來無窮的樂趣,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是知性的樂趣。」── 黃宇軒《城市散步學》 我們每天在城市穿梭、逗留、生活,卻常常忽略了這土地和我們的連結,對於自己所處的城,常被習慣麻痹了感官;反觀我們身處異國旅行時,五感卻會被打開,一切都充滿新鮮感,你會注意到更多的細節。 這次選書想讓大眾重新構建對「我的城市」的想像。透過仔細觀察和傾聽,嘗試用一種新的角度,去發現城市中那些被忽略的連結和細節,並思索它們所傳達的意義,引導我們重新思考城市與人、生活和城市規劃之間,重新發現、認識和欣賞我們所處的城市。 近年在澳門也掀起了一股城市觀察熱,無論是關心城市規劃,或者是文遺建築等都愈來愈能走入主流,也出版了不少關於澳門建築的書籍,如遺產學會出版的《澳門街市建築》、《澳門總督官邸》、《澳門歷史建築備忘錄》等,保育方面有呂澤強的《記憶之外:走回20世紀看澳門建築保育》,可見地方即使被拆毀,也不會輕易被人遺忘。 當然不能不提香港關於城市觀察對澳門的反思,黃宇軒《香港散步學》、《城市散步學》是對城市觀看入門的指導,香港生活營造團隊出版的《塲境 圖式》,從日常生活細節出發重新編寫城市詞彙。 日本的社區設計師山崎亮,談到城市觀察不能忽視社區設計,他的專案重新思考社區的定義,不只是設計空間,更要設計「人與人之間的連結」,《社區設計》等書都有所深入探討,非常值得澳門借鑒。 讀一本書,然後抬頭望望我們這座城市。
「從來沒有人發現的這扇門中鑲嵌著的另一扇門在命定的時刻出現隙縫」──〈在命定的時候出現隙縫〉夏宇 一直以來女性總是被視為男性權力以下的產物,總是處於被忽視的角色,但女性有著其獨一無二的特質,是一種柔軟的、未知的、沒有具體形狀的意識型態,如果說父權、線性或陽具是男性的工具,那麼陰性書寫(Écriture féminine)就是他的對立,,而創作也是書性的其中一個重要的表現,即使「陰性」也不一定限於性別,女性也有着別於男性的獨特視角及語言。 本次選書以莉莉斯(לִּילִית,Lilith)為隱喻──世上第一個女人、亞當的第一任妻子,上帝用泥土做的唯二人,後來因做出不合身份的事而被上帝隱秘的名字;見向造物主,解放權力對女性的限制﹐集中女性在創作的成就,希望大眾對於女性或陰性的創作有更深的了解。
給未來世代的書、關心這個世界的書。 當今世界中現正紛亂,引起我們對公民議題、人性、道德和各種不同立場的認識及見解,我們會持續挑選一系列相關的書籍,希望這些書能為新世代的我們提供啟發和指引。我們深知,書能促使我們重新思考彼此價值觀和行為方式,也是一個媒介去了解及探索不同的觀點,並激發公民責任的思考。啟發人們對社會的關注和參與,並激發對未來的希望,成為改變的力量,引領我們走向更美好的未來。「在黑暗中找到希望,於絕望中尋求自由。」
圖像是我們感知世界的窗口,平面設計則作為傳遞訊息的視覺表現,在這個充斥着雜亂信息的時代,已成為人類無法割捨的存在。透過深入了解設計,我們能更快速地洞察事物的本質。 井井三一為你精選一系列關於設計風格、理論、技術和作品集的設計書籍,滿足你的設計靈感。 (*現場購書可享特別優惠,一本9折、二本85折、三本8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