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街巷哲學家

街巷哲學家

黃昏時,巷子裡的喧鬧漸漸散去,夕陽把老舊的牆頭染成暖黃。站在巷口,心裡沉甸甸的,最近發生的事,像卡在找不到出口的迷霧裡。這時,一隻貓跳上牆頭,眼神淡然,彷彿看透了什麼。我們對視了一瞬,它輕輕一躍,沒入夜色。這短暫的交會,讓我忍不住想:這些自由行走的街貓,是否比我更懂得怎麼面對生活的低谷?在這喧囂的城市,它們的姿態,像是為我疲憊的心點了一盞小燈。

街巷哲學家

黃昏時,巷子裡的喧鬧漸漸散去,夕陽把老舊的牆頭染成暖黃。站在巷口,心裡沉甸甸的,最近發生的事,像卡在找不到出口的迷霧裡。這時,一隻貓跳上牆頭,眼神淡然,彷彿看透了什麼。我們對視了一瞬,它輕輕一躍,沒入夜色。這短暫的交會,讓我忍不住想:這些自由行走的街貓,是否比我更懂得怎麼面對生活的低谷?在這喧囂的城市,它們的姿態,像是為我疲憊的心點了一盞小燈。

塗鴉的意義

塗鴉的意義

我對塗鴉充滿熱情。在香港生活的兩年間,我經常漫遊於小巷與老舊建築之間,沉浸在街頭藝術 的世界中。這些塗鴉與壁畫充滿了情感、社會評論、標記(tagging)、個人信念以及鼓勵彼此的話 語,讓我更理解在香港生活的人,透過塗鴉者的思想在牆壁吶喊。幾週前,聽聞香港某棟大廈的 塗鴉即將被清除,我急忙趕去拍照保存,唯恐這段充滿城市生命力的歷史永遠消失,我希望用相 機永遠留住這些作品。 當我抵達時,看見白色油漆已覆蓋在塗鴉上,底下的圖案輪廓隱約可見。起初我以為是刷掉的工 作草率,隨後意識到,這不完全的覆蓋象徵着更深的意義;—— 城市的聲音在拒絕壓抑。我想起原 研哉的《白百》,他引用佛教與日本美學,將白色描述為「空」。白色作為「無色」,代表不存在,但並 非空無一物;它是一種過渡狀態,等待新的意義。在這棟建築的塗鴉中,白色油漆成為新想法的畫 布。試圖抹去牆上的文字只會激起更大反抗,白漆之下,城市的聲音比以往更加響亮。香港的塗 鴉反映出不屈的精神。即使被覆蓋,這些作品仍存於記憶之中,其熱情強烈,無法被抹滅。任何油 漆都不能壓制它表達的訊息,塗鴉已成為行動主義(activism)的強大工具。

塗鴉的意義

我對塗鴉充滿熱情。在香港生活的兩年間,我經常漫遊於小巷與老舊建築之間,沉浸在街頭藝術 的世界中。這些塗鴉與壁畫充滿了情感、社會評論、標記(tagging)、個人信念以及鼓勵彼此的話 語,讓我更理解在香港生活的人,透過塗鴉者的思想在牆壁吶喊。幾週前,聽聞香港某棟大廈的 塗鴉即將被清除,我急忙趕去拍照保存,唯恐這段充滿城市生命力的歷史永遠消失,我希望用相 機永遠留住這些作品。 當我抵達時,看見白色油漆已覆蓋在塗鴉上,底下的圖案輪廓隱約可見。起初我以為是刷掉的工 作草率,隨後意識到,這不完全的覆蓋象徵着更深的意義;—— 城市的聲音在拒絕壓抑。我想起原 研哉的《白百》,他引用佛教與日本美學,將白色描述為「空」。白色作為「無色」,代表不存在,但並 非空無一物;它是一種過渡狀態,等待新的意義。在這棟建築的塗鴉中,白色油漆成為新想法的畫 布。試圖抹去牆上的文字只會激起更大反抗,白漆之下,城市的聲音比以往更加響亮。香港的塗 鴉反映出不屈的精神。即使被覆蓋,這些作品仍存於記憶之中,其熱情強烈,無法被抹滅。任何油 漆都不能壓制它表達的訊息,塗鴉已成為行動主義(activism)的強大工具。

寂寞的人,遺落的物,孤寂之地

寂寞的人,遺落的物,孤寂之地

現代人的寂寞,不一定源於孤獨,就算面對任何親密關係也會輕易浮現,它像一個隨身的小盒子,大半輩子都攜帶出門。工業革命為城市帶來巨大的經濟表現,伴隨而來的是揮之不去的寂寞,在城市裏,每天看見大量陌生人,和他們保持距離但結伴同行,與點頭之交共事,無法輕鬆與人相處,付出多少代價去表達自己,但其實都不理解雙方真正的想法,上下班無法區分途經的每個地點,脆弱的自己會瞬間跌入沉默,親近的人共處一室也只能作出無意義的寒暄,靈魂與身體毫無關聯,隨風飄動,想往廣闊的地方遊走但又捨不得那個庸俗的世界。 我們終於發現,理解越深就越感到寂寞。

寂寞的人,遺落的物,孤寂之地

現代人的寂寞,不一定源於孤獨,就算面對任何親密關係也會輕易浮現,它像一個隨身的小盒子,大半輩子都攜帶出門。工業革命為城市帶來巨大的經濟表現,伴隨而來的是揮之不去的寂寞,在城市裏,每天看見大量陌生人,和他們保持距離但結伴同行,與點頭之交共事,無法輕鬆與人相處,付出多少代價去表達自己,但其實都不理解雙方真正的想法,上下班無法區分途經的每個地點,脆弱的自己會瞬間跌入沉默,親近的人共處一室也只能作出無意義的寒暄,靈魂與身體毫無關聯,隨風飄動,想往廣闊的地方遊走但又捨不得那個庸俗的世界。 我們終於發現,理解越深就越感到寂寞。

上閣樓的快活

上閣樓的快活

「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 井井三一在今年七月,正式結束進駐閣樓近三年的時間,真像完成了一份藝術家駐場合約。那時樓下兩間小食店還在營業,人類還不能移動,到處都開滿菜檔,不流行「小紅書」,政府不斷派發消費劵催谷消費,大家都只能留在本地的時空。 閣樓意外地變成能安身的浮台,只因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書店突然成為世界之間的旁觀者,這種有歸屬的奇怪漂泊感,頓時化成一種完全獨立和自由。陌生的地方閃爍着新鮮的氣味,活在這座來不及記憶的城市,在河流中取一漂水,足以讓人渾身興奮,勾勒出大家早就無法辨別的街道,完全不懂「亞豐素・雅布基」在葡國有何顯赫身世,卻踏進了以他命名小路,不只一天,足足三年。

上閣樓的快活

「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 井井三一在今年七月,正式結束進駐閣樓近三年的時間,真像完成了一份藝術家駐場合約。那時樓下兩間小食店還在營業,人類還不能移動,到處都開滿菜檔,不流行「小紅書」,政府不斷派發消費劵催谷消費,大家都只能留在本地的時空。 閣樓意外地變成能安身的浮台,只因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書店突然成為世界之間的旁觀者,這種有歸屬的奇怪漂泊感,頓時化成一種完全獨立和自由。陌生的地方閃爍着新鮮的氣味,活在這座來不及記憶的城市,在河流中取一漂水,足以讓人渾身興奮,勾勒出大家早就無法辨別的街道,完全不懂「亞豐素・雅布基」在葡國有何顯赫身世,卻踏進了以他命名小路,不只一天,足足三年。

給澳門青年的繪本:《獅子萊奧的夢想配送》

給澳門青年的繪本:《獅子萊奧的夢想配送》

那年離開課室,我那班優秀的孩子大半都去讀醫了,當中不乏國際數理大賽的獲獎尖子,前往全國最頂尖的醫學院校就讀。離別時,我們懷抱對未來的美好願力將他們送出學校,說聲「來日相逢」。這段路走來一點都不容易,即使入學前已經資優,但在學院期間,我看到這群青年依然拼足命仔,去學去換來這些專業能力。再一次遇到他們,是疫情期間,(未來的)醫者們紛紛受聘成為核酸檢測人員。再後來⋯⋯ 其中一位(即將的)醫者走進書店。告訴我許多同期畢業的同學都離開了澳門:「因為澳門不需要我們。」我問是否可以再等等,離島的大型醫學中心就要開了,或許⋯⋯「等不了了,為什麼要我們這樣不上不下地耗著?」 當你是一隻澳門之獅⋯⋯

給澳門青年的繪本:《獅子萊奧的夢想配送》

那年離開課室,我那班優秀的孩子大半都去讀醫了,當中不乏國際數理大賽的獲獎尖子,前往全國最頂尖的醫學院校就讀。離別時,我們懷抱對未來的美好願力將他們送出學校,說聲「來日相逢」。這段路走來一點都不容易,即使入學前已經資優,但在學院期間,我看到這群青年依然拼足命仔,去學去換來這些專業能力。再一次遇到他們,是疫情期間,(未來的)醫者們紛紛受聘成為核酸檢測人員。再後來⋯⋯ 其中一位(即將的)醫者走進書店。告訴我許多同期畢業的同學都離開了澳門:「因為澳門不需要我們。」我問是否可以再等等,離島的大型醫學中心就要開了,或許⋯⋯「等不了了,為什麼要我們這樣不上不下地耗著?」 當你是一隻澳門之獅⋯⋯

原來睡眠不是理所當然

原來睡眠不是理所當然

最近讀了兩位女性作家的書,一本是2024年布克獎的獲獎者,英國的薩曼莎.哈維《我睡不著的那一年》,另一本則是去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韓國作家韓江所著的《素食者》。在這兩本書裡,兩位作者不約而同地寫到,從丟失睡眠開始的一場內心大探險。 筆者也經歷過持續的睡眠剝奪。懷孕初期、生產之後,因為荷爾蒙和小寶寶無法預測的夜哭,無法入睡的情況持續超過一個月之久,睡眠剝奪帶來的憂鬱和焦慮也把我給嚇到了。每天日落,就會想哭,躺在床上,心跳會加速,根本就沒有辦法得到真正的休息。這和從小到大,因為太緊張或興奮偶爾睡不著比較,痛苦程度不能同日而語。靠著友情和母愛,忍耐過去了,也和大多數人一樣,沒有(也許是不敢?)嘗試用語言去表達。而哈維的文字做到了,她寫出了「眾人皆睡我獨醒」的靈魂們所遭受的痛苦,真真實實,如在當下。當然,她所經歷的症狀嚴重過我當年許多,持續一年的睡眠剝奪,我根本想象不到要怎樣撐過來。  

原來睡眠不是理所當然

最近讀了兩位女性作家的書,一本是2024年布克獎的獲獎者,英國的薩曼莎.哈維《我睡不著的那一年》,另一本則是去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韓國作家韓江所著的《素食者》。在這兩本書裡,兩位作者不約而同地寫到,從丟失睡眠開始的一場內心大探險。 筆者也經歷過持續的睡眠剝奪。懷孕初期、生產之後,因為荷爾蒙和小寶寶無法預測的夜哭,無法入睡的情況持續超過一個月之久,睡眠剝奪帶來的憂鬱和焦慮也把我給嚇到了。每天日落,就會想哭,躺在床上,心跳會加速,根本就沒有辦法得到真正的休息。這和從小到大,因為太緊張或興奮偶爾睡不著比較,痛苦程度不能同日而語。靠著友情和母愛,忍耐過去了,也和大多數人一樣,沒有(也許是不敢?)嘗試用語言去表達。而哈維的文字做到了,她寫出了「眾人皆睡我獨醒」的靈魂們所遭受的痛苦,真真實實,如在當下。當然,她所經歷的症狀嚴重過我當年許多,持續一年的睡眠剝奪,我根本想象不到要怎樣撐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