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死亡,我們有辦法做好準備嗎?

面對死亡,我們有辦法做好準備嗎?

文:leikinman

埃利.維瑟爾(Elie Wiesel)是二戰集中營的幸存者,也是無數人眼中反思人性、關懷苦難的代表。他的第一本自傳式著作《夜》(La Nuit),以深刻且個人化的文字記錄了在集中營的恐怖經歷,是一部探討人性絕望的作品,也是研究納粹德國的重要史料。二戰後有十年的時間,他一直無法提筆寫下他在集中營的恐怖經歷,因為找不到合適的文字去描述那份不可言喻的痛苦與絕望。

Elie Wiesel ©Aurora Humanitarian Initiative Charitable Foundation (Armenia), 2025

透過持續的創作與演講,他提醒人類勿忘歷史、關注猶太人及其他受迫害族群的處境,例如亞美尼亞、達佛和庫德族的悲劇。他的努力於 1986 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肯定,成為和平與人權的代言人。然而,這位在苦難中發聲的智者,晚年卻因心臟病再次面對生命的脆弱。

在這段時間,他寫下了《開放的心》一書,記下自己可能面臨人生最後一天時的所思所感,那些內心的自省以及對生命的思索,看畢也在我心裏留下一個疑問,「我們有辦法為死亡的來臨做好準備嗎?不管是自身或他人的死亡,我們能夠真正做到不留遺憾嗎?」

去年 10 月,和朋友到台灣旅行時,參加了一場關於死亡的沉浸式劇場,這是一個模擬人生最終旅途的中繼站,介於生與死之間的彌離之地。整場體驗彷彿一次死亡的練習:為自己準備死亡,經歷它,然後重生。在這過程中,「漂流者」引導你思考那些你或許從未觸及的問題——關於死亡的想像與準備。

《開放的心》中提到,猶太法典的一位智者說:「你活著,必須如同明日可能死去一般。」無論是書中傳達的智慧,還是那次劇場的體驗,都啟發了我反復思考這個問題:「我是否真的有用這樣的態度去過生活?」、「我有辦法不害怕死亡嗎?」然而,即使是維瑟爾這樣曾與死亡共存的智者,也坦承面對死亡時依然感到恐懼,我的恐懼似乎也沒有糾結的必要。維瑟爾在書中寫道:「信念、感恩和愛,是在人生的絕望時刻反抗無望的武器。」這句話如同一道微光,溫柔地照亮我們在面對死亡與未知時的孤獨與迷茫。

此外,此書的書名與設計也耐人尋味,既指心臟手術中的「開放」,也象徵以開放態度面對生死的勇氣。維瑟爾的文字與人生經歷不僅提供答案,更留下了一個問題:當我們真正張開心扉,去感受生命的美好與短暫時,我們是否能獲得面對終點的勇氣?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