塗鴉的意義


香港某棟大廈裏的塗鴉。
當我抵達時,看見白色油漆已覆蓋在塗鴉上,底下的圖案輪廓隱約可見。起初我以為是刷掉的工 作草率,隨後意識到,這不完全的覆蓋象徵着更深的意義 —— 城市的聲音在拒絕壓抑。我想起原 研哉的《 白百》,他引用佛教與日本美學,將白色描述為「空」。白色作為「無色」,代表不存在,但並 非空無一物;它是一種過渡狀態,等待新的意義。在這棟建築的塗鴉中,白色油漆成為新想法的畫 布。試圖抹去牆上的文字只會激起更大反抗,白漆之下,城市的聲音比以往更加響亮。香港的塗 鴉反映出不屈的精神。即使被覆蓋,這些作品仍存於記憶之中,其熱情強烈,無法被抹滅。任何油 漆都不能壓制它表達的訊息,塗鴉已成為行動主義(activism)的強大工具。
現在,讓我們停下來思考:你認為澳門的塗鴉是甚麼?
我首先想到由企業委託繪製,色彩鮮艷的「塗鴉」牆面,旨在吸引遊客在社群媒體發佈的拍照背 景。這些不是真正的塗鴉,而是壁畫,為取悅人而非訴說某些話語,缺乏像香港街頭藝術的原始 叛逆能量。
約翰・伯格在《觀看的方式》中描述廣告是資本主義創造的產品,推廣理想化的生活方式,常與現 代消費文化相關。這些影像不僅是為了賣產品,而是為了創造慾望、迷人的幻想以及觀者的不足 感,暗示透過購買產品或消費,能讓他們更接近理想的自我與生活。同樣,澳門的壁畫拍照景點, 是現代人對社交媒體裏完美圖像迷戀的產物。用戶精心挑選照片,透過美麗、成功與魅力尋求社
會認可,這強化了消費主義文化,優先考慮外部認同而非真實的滿足,是資本主義最青睞的文化 之一。最終吸引更多人參觀壁畫,成為旅遊業的資產,帶來收入,實現資本主義者的目標。
此外,納托・湯普森在《觀看權力的方式:改變社會的 21 世紀藝術行動指南》中指出,隨著塗鴉和 街頭藝術的流行,它們被商品化,轉變為可買賣、展示及盈利的文化產品,這常常削弱了塗鴉的 反資本精神。主流品牌與企業挪用塗鴉美學於廣告活動,將叛逆的街頭藝術轉為消費主義工具, 這種挪用淡化了塗鴉的訊息,使其成為服務利益的膚淺趨勢。

澳門街邊和小巷的塗鴉。
我無法斷言澳門的所有塗鴉都服務於資本主義。一定有些作品隱藏在小巷角落,蘊含與香港塗鴉 相同的叛逆精神。面對商業化,塗鴉要找回反抗的初衷 —— 挑戰權威、質疑社會規範和表達個人 思想。它仍是揭示不平等的強大抗議形式,是行動主義的工具。

深圳舉辦的非官方班克斯個人展覽《班克斯: 無處不在》。圖片來源:https://p-articles.com/heteroglossia/5497.html
最近於深圳,舉辦了匿名英國塗鴉藝術家班克斯首次的非官方個人展覽《班克斯:無處不在》,他 的名字與藝術就被商品化,反資本主義的訊息被轉為商業奇觀,淡化了作品中的社會批判。展覽 將「反叛」馴化為「品味」、將「抗議」包裝成「打卡點」。諷刺的是,其中展出的一幅作品寫道:「If graffiti changed anything — it would be illegal(如果塗鴉能改變甚麼 —— 它將是非法的)」,這句 話在批判權勢在壓制具有能挑戰現狀的藝術,以及定義它們為非法。
我不禁思考:策劃這場展覽,是為了真誠地激發批判思考,還是操縱班克斯的塗鴉以謀利?背後 的目的是甚麼? 「如果塗鴉能改變甚麼 —— 它將是非法的」,那麼展出的作品是合法還是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