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國度 ── 緬甸

被遺忘的國度 ── 緬甸

文:leikinman

2019 年的聖誕節,我和一位友人踏上前往緬甸的旅程。在港澳人眼中,緬甸絕對不是熱門的旅遊景點,但這次旅行卻徹底改變了我對緬甸的印象。

作為佛教大國,緬甸擁有數不清的佛寺與佛塔,無論在仰光、曼德勒還是蒲甘,宏偉的佛教建築與虔誠的信仰氛圍都隨處可見。走在街上,不難見到身穿僧袍的僧侶,以及在寺廟前誠心膜拜的信徒,讓人深刻感受到佛教文化如何滲透着緬甸人的日常生活。

仰光著名的大金寺人來人往,煙火通明。

前首都仰光,其建築保留了許多殖民時期的色彩,但這個城市很有趣,建築是英式、列車卻是來自日本、而巴士車身則印著大大的韓文,似乎已經告訴你緬甸是個沒有能力生產的國家,一切交通工具都是來自外國輸入,但緬甸獨特的傳統文化又無所不在,路上幾乎每個人都穿著他們的傳統服飾「籠基」(緬甸人所穿的筒裙,由繫在腰間一塊長方形的布組成)。人民的生活雖然不富裕,當地物價也十分便宜,港幣十元就可以吃到一頓飯,雖然不是豐盛的飯餸,但他們臉上總掛著純樸的微笑,彷彿向來訪者訴說著他們的故事。

緬甸的巴士,有種身處韓國街頭的錯覺。

在緬甸,從事寫作或創作的人可能也缺乏機會讓人看見,但台灣遠流出版過一本《緬甸詩人的故事書》,當中寫道「寫詩是危險的。有時候,你甚至連詩都不用寫,只要擁有『一台傳真機』就足以入監。」寫詩是他們痛苦的、必要的、賴以維生的養分。是最微弱的抵抗,也是身為一個人,最強而有力的證明。

而在香港突破出版的《獨行的距離》一書中,獨立記者李雨夢曾於 2015 年前往緬甸,見證該國歷史性的一刻——二十五年來首次民主選舉。這場選舉,由昂山素姬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取得壓倒性勝利,象徵著緬甸邁向民主的關鍵一步。

這段時間,緬甸迎來了短暫的和平與希望,然而好景不常,2021 年緬甸國防軍發動軍事政變,推翻了在 2020 年議會選舉中勝出的全國民主聯盟政府。政變引發了長期的內戰與社會動盪,多年來死傷無數,然而緬甸在國際上的關注度卻遠遠低於其他戰亂國家,相關新聞報道寥寥無幾。內戰讓緬甸陷入深重的苦難,而最近的一場大地震更是雪上加霜。根據 BBC 中文網報道,震央位於首都曼德勒,強度達黎克特制 7.7 級,截至 3 月 31 日上午,據緬甸軍方消息,地震造成至少 1,700 多人死亡,約 3,400 人受傷。,許多富有歷史價值的建築遭到嚴重破壞,令人惋惜。與此同時,國際媒體對曼谷的地震報道遠比緬甸多,仿佛這個國家再次被世界遺忘。

位於曼德勒的欣畢梅佛塔也遭地震摧毀。

緬甸這片土地承載著太多苦難,從殖民時期到軍政府的統治,從民主希望的短暫綻放到內戰的漫長黑暗,它的歷史充滿了動盪與變遷。澳門本地也有不少緬甸勞工,願他們的家人平安,也願世界能夠給予緬甸更多關注,願和平早日降臨這片飽經風霜的土地。

-

 

 

 

 

Back to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