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article

被遺忘的國度 ── 緬甸
2019 年的聖誕節,我和一位友人踏上前往緬甸的旅程。在港澳人眼中,緬甸絕對不是熱門的旅遊景點,但這次旅行卻徹底改變了我對緬甸的印象。 作為佛教大國,緬甸擁有數不清的佛寺與佛塔,無論在仰光、曼德勒還是蒲甘,宏偉的佛教建築與虔誠的信仰氛圍都隨處可見。走在街上,不難見到身穿僧袍的僧侶,以及在寺廟前誠心膜拜的信徒,讓人深刻感受到佛教文化如何滲透着緬甸人的日常生活。
被遺忘的國度 ── 緬甸
2019 年的聖誕節,我和一位友人踏上前往緬甸的旅程。在港澳人眼中,緬甸絕對不是熱門的旅遊景點,但這次旅行卻徹底改變了我對緬甸的印象。 作為佛教大國,緬甸擁有數不清的佛寺與佛塔,無論在仰光、曼德勒還是蒲甘,宏偉的佛教建築與虔誠的信仰氛圍都隨處可見。走在街上,不難見到身穿僧袍的僧侶,以及在寺廟前誠心膜拜的信徒,讓人深刻感受到佛教文化如何滲透着緬甸人的日常生活。

在光影間遊走:一個褪去色彩的攝影世界
在色彩飽和的數位時代,褪去色彩的影像依然以其獨特的魅力,在藝術領域中佔據不可替代的地位。當畫面不再被繽紛的色彩所包裹,影像便回歸到最本質的狀態——留下光與影之間的對話。 年輕時完全不懂得欣賞黑白攝影,只覺得單調無味,但當開始對攝影有更深入的了解後,才發現「黑白攝影」是一種視覺的減法藝術。當畫面中不再有色彩的干擾,觀者的目光自然聚焦於影像的內在結構,在深淺不一的灰階中,展現出更多的質感與層次,而且拍出好照片的難度也更高,而明暗對比更顯戲劇張力。這種純粹的視覺語言,讓影像回歸到最根本的狀態。
在光影間遊走:一個褪去色彩的攝影世界
在色彩飽和的數位時代,褪去色彩的影像依然以其獨特的魅力,在藝術領域中佔據不可替代的地位。當畫面不再被繽紛的色彩所包裹,影像便回歸到最本質的狀態——留下光與影之間的對話。 年輕時完全不懂得欣賞黑白攝影,只覺得單調無味,但當開始對攝影有更深入的了解後,才發現「黑白攝影」是一種視覺的減法藝術。當畫面中不再有色彩的干擾,觀者的目光自然聚焦於影像的內在結構,在深淺不一的灰階中,展現出更多的質感與層次,而且拍出好照片的難度也更高,而明暗對比更顯戲劇張力。這種純粹的視覺語言,讓影像回歸到最根本的狀態。

面對死亡,我們有辦法做好準備嗎?
埃利.維瑟爾(Elie Wiesel)是二戰集中營的幸存者,也是無數人眼中反思人性、關懷苦難的代表。他的第一本自傳式著作《夜》(La Nuit),以深刻且個人化的文字記錄了在集中營的恐怖經歷,是一部探討人性絕望的作品,也是研究納粹德國的重要史料。二戰後有十年的時間,他一直無法提筆寫下他在集中營的恐怖經歷,因為找不到合適的文字去描述那份不可言喻的痛苦與絕望。 透過持續的創作與演講,他提醒人類勿忘歷史、關注猶太人及其他受迫害族群的處境,例如亞美尼亞、達佛和庫德族的悲劇。他的努力於 1986 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肯定,成為和平與人權的代言人。然而,這位在苦難中發聲的智者,晚年卻因心臟病再次面對生命的脆弱。 在這段時間,他寫下了《開放的心》一書,記下自己可能面臨人生最後一天時的所思所感,那些內心的自省以及對生命的思索,看畢也在我心裏留下一個疑問,「我們有辦法為死亡的來臨做好準備嗎?不管是自身或他人的死亡,我們能夠真正做到不留遺憾嗎?」 去年 10 月,和朋友到台灣旅行時,參加了一場關於死亡的沉浸式劇場,這是一個模擬人生最終旅途的中繼站,介於生與死之間的彌離之地。整場體驗彷彿一次死亡的練習:為自己準備死亡,經歷它,然後重生。在這過程中,「漂流者」引導你思考那些你或許從未觸及的問題——關於死亡的想像與準備。
面對死亡,我們有辦法做好準備嗎?
埃利.維瑟爾(Elie Wiesel)是二戰集中營的幸存者,也是無數人眼中反思人性、關懷苦難的代表。他的第一本自傳式著作《夜》(La Nuit),以深刻且個人化的文字記錄了在集中營的恐怖經歷,是一部探討人性絕望的作品,也是研究納粹德國的重要史料。二戰後有十年的時間,他一直無法提筆寫下他在集中營的恐怖經歷,因為找不到合適的文字去描述那份不可言喻的痛苦與絕望。 透過持續的創作與演講,他提醒人類勿忘歷史、關注猶太人及其他受迫害族群的處境,例如亞美尼亞、達佛和庫德族的悲劇。他的努力於 1986 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肯定,成為和平與人權的代言人。然而,這位在苦難中發聲的智者,晚年卻因心臟病再次面對生命的脆弱。 在這段時間,他寫下了《開放的心》一書,記下自己可能面臨人生最後一天時的所思所感,那些內心的自省以及對生命的思索,看畢也在我心裏留下一個疑問,「我們有辦法為死亡的來臨做好準備嗎?不管是自身或他人的死亡,我們能夠真正做到不留遺憾嗎?」 去年 10 月,和朋友到台灣旅行時,參加了一場關於死亡的沉浸式劇場,這是一個模擬人生最終旅途的中繼站,介於生與死之間的彌離之地。整場體驗彷彿一次死亡的練習:為自己準備死亡,經歷它,然後重生。在這過程中,「漂流者」引導你思考那些你或許從未觸及的問題——關於死亡的想像與準備。

悲傷是一頭需要被理解的大象🐘
「如果你感到悲傷,我會陪在你身邊。」繪本《影子裏的大象》的書腰如此寫道。這是一本由加大拿作家娜汀.侯貝(Nadine Robert)創作的繪本。故事的主角是一隻藍色大象,他靜靜地躺在影子裡,像與整個世界隔絕,不願動彈,也不發一語,沉浸在自己的悲傷中。草原上的動物知道後,紛紛來到他身邊,使出各項技能想令大象開心,他們有的講笑話,有的表演雜技。然而,無論大家如何努力,大象仍然一動不動,彷彿悲傷的重量壓得他喘不過氣來。也許我們也有經歷過這樣的時刻,悲傷來襲時,無論別人做些什麼也無法打起精神來。
悲傷是一頭需要被理解的大象🐘
「如果你感到悲傷,我會陪在你身邊。」繪本《影子裏的大象》的書腰如此寫道。這是一本由加大拿作家娜汀.侯貝(Nadine Robert)創作的繪本。故事的主角是一隻藍色大象,他靜靜地躺在影子裡,像與整個世界隔絕,不願動彈,也不發一語,沉浸在自己的悲傷中。草原上的動物知道後,紛紛來到他身邊,使出各項技能想令大象開心,他們有的講笑話,有的表演雜技。然而,無論大家如何努力,大象仍然一動不動,彷彿悲傷的重量壓得他喘不過氣來。也許我們也有經歷過這樣的時刻,悲傷來襲時,無論別人做些什麼也無法打起精神來。

回首與歸去 ── 本地藝術家 Celeste C. da Luz 的繪畫詩學
澳門藝術家李晞晴(Celeste C. da Luz) ,近日在位於東望洋斜行的 butter room 舉辦了個人展覽「雨奇晴好」,展覽取名自蘇軾的詩作《飲湖上初晴後雨》的詩句:「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寫了西湖在晴雨之間的景色變化,隱含了對世事多樣性的讚嘆及包容。展題表達出她對日常的觀察與面對變幻無常的生活態度,用自然界的晴雨輪替比喻人生的各種經歷,即使面對生活中不確定,也願意保持內心的平靜。 展覽空間有一大片落地玻璃,一共展出 9 幅畫作及 2 個裝置藝術,配合自然光灑落在她的作品上,空間隨著外界光影變化,愈加突顯了「雨奇晴好」的意境。
回首與歸去 ── 本地藝術家 Celeste C. da Luz 的繪畫詩學
澳門藝術家李晞晴(Celeste C. da Luz) ,近日在位於東望洋斜行的 butter room 舉辦了個人展覽「雨奇晴好」,展覽取名自蘇軾的詩作《飲湖上初晴後雨》的詩句:「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寫了西湖在晴雨之間的景色變化,隱含了對世事多樣性的讚嘆及包容。展題表達出她對日常的觀察與面對變幻無常的生活態度,用自然界的晴雨輪替比喻人生的各種經歷,即使面對生活中不確定,也願意保持內心的平靜。 展覽空間有一大片落地玻璃,一共展出 9 幅畫作及 2 個裝置藝術,配合自然光灑落在她的作品上,空間隨著外界光影變化,愈加突顯了「雨奇晴好」的意境。

從社區的書寫看在地文化的誕生及延續
在香港,有個距離中環半小時船程的小島,坪洲——一個面積僅 0.99 平方公里、人口不到七千的社區,卻孕育着一股獨特的文化力量。移居坪洲多年的 Kit 和 Myriem,創立並出版了一份結合地圖與雜誌的刊物《島民》(ISLANDERS),試圖透過對小島生活的細微觀察與書寫,提問關於持續生活的可能。這些文字與圖像不僅是對日常生活的記錄,更是對在地文化誕生及延續的探索。 曾到訪坪洲一次,這座小島給人感覺很親切,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被縮短,無論是居民還是那些慵懶的貓狗,彷彿都在彼此生活中留下不可或缺的足跡,而我亦能從每一期的《島民》中感受到這一點。 美國都市學家威廉懷特(William Whyte)在《小都市空間的社會生活》(The Social Life of Small Urban Space)一書中說道,「People like to sit where there are places for them to sit.」,意思是人們總會在公共空間找到自己的位置,甚至比設計師還要更早一步,坪洲的社區設計,正是一個由居民自發行動、打造屬於自己生活空間的例子。
從社區的書寫看在地文化的誕生及延續
在香港,有個距離中環半小時船程的小島,坪洲——一個面積僅 0.99 平方公里、人口不到七千的社區,卻孕育着一股獨特的文化力量。移居坪洲多年的 Kit 和 Myriem,創立並出版了一份結合地圖與雜誌的刊物《島民》(ISLANDERS),試圖透過對小島生活的細微觀察與書寫,提問關於持續生活的可能。這些文字與圖像不僅是對日常生活的記錄,更是對在地文化誕生及延續的探索。 曾到訪坪洲一次,這座小島給人感覺很親切,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被縮短,無論是居民還是那些慵懶的貓狗,彷彿都在彼此生活中留下不可或缺的足跡,而我亦能從每一期的《島民》中感受到這一點。 美國都市學家威廉懷特(William Whyte)在《小都市空間的社會生活》(The Social Life of Small Urban Space)一書中說道,「People like to sit where there are places for them to sit.」,意思是人們總會在公共空間找到自己的位置,甚至比設計師還要更早一步,坪洲的社區設計,正是一個由居民自發行動、打造屬於自己生活空間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