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思崎井
早在 1990 年,英國約克大學哲學系教授約瑟.艾格思(Joseph Agassi)已經開宗明義講,他覺得市場上的哲學入門書經已飽和,但還是想將《本是同根生:哲學的啟蒙課》出版,這是一本由他的哲學課程所編寫的總結書,目標以一種宏觀的哲學知識去作理性探討的普及讀物;時光如影過隙,第三版由他的學生,香港執業大律師吳靄儀等人,終於在 2023 年出版中文譯本。
《本是同根生:哲學的啟蒙課》,壹壹陸工作室出版,譯者為吳靄儀、王文禮及陳偉雄。
光是哲學的入門書,井井都已經介紹過很多本,但要捕捉到所謂啟蒙的共讀性,如何詮釋哲學的脈落從不容易,原因是哲學是一種由人生命的思索與社會行為的理性探討,其觀察、時空跨度甚廣。近年,世界紛亂,活在當中的人們極渴望由哲學、文學等人文思辯作品中,去得到複雜世界的解釋,思潮下追求個體被重視,尤其在不安動盪面前,想在政治及社會上保持游離,又想回頭在文化中思考自處的本質,成為哲學書在這幾年爆發的主因,但熱情終會歸於平淡,疫情過後熱潮退燒,哲學思想書也漸漸無人問津,但在這個時間點中,就是一個適合去沉澱發酵的契機。
艾格思信奉「批判主義哲學」, 一種不會妥協任何結論的人生觀念。平凡人如我在讀沙特的《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時會被其中的人民關懷深深吸引,相信我們的靈魂本來就是為了活着而服務;讀《共產黨宣言》就嚮往其中的烏托邦,忽略了這並不是行動綱領,只能在課室中講論;艾格思盡量令自己持平,把偏見減到最低,從質疑和理性之間平衡,讓讀者可以輕易穿梭其中。
井井三一曾經多次以哲學為題做選書展。
眾多的哲學學派,權威的本質就是要給我們安全感,我們無需時常問自己,生而為人為了什麼,我們為什麼要思考,與自然、他人及社會的關係;現實社會充滿不同深淺的陰影,艾格思認為人應該要懂得批判,但同時要誠實及理性,譯者吳靄儀是他的學生,深受其思想影響,經常作出某種被誤認為不尊重的率直批判,她說艾格思認為,炫耀學識、師承有名,往往窒礙真正的批判,所以他不肯在大學中「埋堆」,寧願面對種種有形無形的眼光;吳靄儀引用學者劉擎續說, 正是由於艾格思的理論太簡單清晰,把原本複雜的思想獲得了簡單的解決出路,所以他才會被低估,輕易被人忘記的一個卓越思想家。
澳門特有的城市發展歷程,長期造就出「無不關己」的生活態度。
如果想從哲學中找尋好好生活的方法,「我應該怎樣選擇生活」? 這本書可能會讓人失望,但他把古希臘的理性主義學派到當代以科學主導的哲學問題,整理共同思想基礎,去讓我們自己作出分辨,哲學的日常不再局限於知識分子階層之中,把人從矛盾中解放出來,解放日常生活不高尚的迷思,無必要追求什麼偉大理想。
人心被啟蒙,這個歷史其實很短,廣義來說由上世紀 14 到 16 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才開始,只約五百年,想走得更遠也不需那麼急切,我們可以共同宣稱人性如何善良或者醜陋,但這些全部都是建基於當代結構主義、倫理學的差異;他強調,生活方式包括了信念問題,重要的信念是尊重彼此分歧,而如何被尊重就是一個在私人和公共領域都需要討論及實踐的有趣問題。
於我認為,人為什麼要讀哲學,如果各領域的持份者都具有哲學思想及批判能力,世界或者會向我們所理想的方向更進一步。
而如果你和我都是悲觀的,那麼我們就是同路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