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 日日出版
以動物為鏡:14堂人與動物關係的生命思辨課
以動物為鏡:14堂人與動物關係的生命思辨課
Couldn't load pickup availability
「人如果想和自然世界建立親近關係,絕對是需要學習的,
只是以愛之名,並不足以保護任何生命。」
開課十八年的台灣大學人氣通識課,
從文學、社會學、哲學及文化研究角度⋯⋯帶你深入探究,
每個人都應該嘗試思考的人文、倫理及生態議題。
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黃宗慧的通識課「文學、動物與社會」,以外國文學經典為文本,除了引導、解讀故事中的脈絡發展,更藉著故事中登場的人與動物,試圖討論更多議題,搭配社會學、哲學等人文科學理論的說明,與學生一同在討論、思辨之中,尋找出眾多疑惑的可能解答。透過跨領域的結合,將原本被歸為科學研究範疇的動物,改以人文角度去探討。
本書收錄課程中曾選讀的短篇故事,也包括黃宗慧在研究論文或演講中討論過的動畫與其他文學作品。透過閱讀海明威、卡夫卡、愛倫坡及孟若等文學名家筆下的經典故事,以及你我熟悉的米老鼠、愛力獅等動畫角色,我們得以重新思考,動物的存在之於人,究竟扮演著怎樣的角色?人與非人動物之間,究竟是如何的相似?又如何的相異?面對動物議題的種種困惑,我們或許可以藉此找出一些解答的方向。
例如出生於紐西蘭的毛利作家葛雷斯(Patricia Grace),她的短篇作品〈蝴蝶〉除了帶有對於殖民者的批評,我們還可就「人天性就比較受美/可愛的事物吸引」來討論人類是否只喜歡可愛動物,對於醜陋動物的瀕危就漠不關心,以及關心保育動物,是否就壓縮了也需要幫助的人的福利,又或者是動保是否只是中產階級在關心的事情。
又例如日本小說家朱川湊人的〈光球貓〉,描述的是獨自住在東京下町舊公寓的失志漫畫家,與出現在家中「宛如發光的乒乓球般」的貓靈的故事。當中也衍伸出社會學中「人類居住在城市中的疏離」的相關討論,以及現代人如何從動物身上得到療癒。
此外,黃宗慧用來探討的素材除了文學作品,也廣泛涉獵至大眾文化如動畫、廣告等領域。因此關於動畫電影中出現的動物形象,甚或劇情發展的設定,隨著動保意識抬頭,對於觀影者所傳達的訊息的改變,也是本書中精彩討論的一個章節。
而篇末搭配的短文,則是黃宗慧自身從事動保的心情分享,她一路走來的動保路片段,也期許可開啟生命倫理的不同思考。在黃宗慧的帶領下,這門兼具理性與感性思辨的人氣通識課,也成為每一個人都可以獲得的知識資源。
「若能將這一片片動物鏡子拼湊起來,或許我們的視野就不會只看得見自己,不會是一成不變的單調侷限,而能看見動物、看見人與動物的共生,如何交織出如萬花筒般繁複的樣貌。」――黃宗慧
SKU:9786267568590
View full det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