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product information
1 of 1

Publish: 八旗文化

甲骨文(《紐約客》記者何偉的「中國三部曲」之2——全新修訂版)

甲骨文(《紐約客》記者何偉的「中國三部曲」之2——全新修訂版)

Regular price MOP$220.00
Regular price Sale price MOP$220.00
Sale Sold out / Pre-order

 

「今日中國似乎就是為了何偉的寫作而存在!」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如果要透過一部作品認識九○年代的中國,那便是——何偉《甲骨文》

重新回顧《紐約客》記者何偉(Peter Hessler)的非虛構寫作經典

寫出隱蔽在媒體版面下、你看不見卻真實存在的中國樣貌!

 

======================

 

如何評價二十年前的中國?中國自九○年代開始轉型,人文地貌的變化遠遠超過先前兩百年,多數人選擇無視中國崛起之下的洶湧暗潮,卻只有一名西方記者起心動念,以十年踏查告訴世人,中國究竟經歷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

 

在如今已被譽為非虛構寫作大師的何偉筆下,書寫中國本身、乃至於這個國家對世界的意義,變成了一件十分具有挑戰性的事情;二十年前的中國正值經濟開放與城市快速成長,回望中國的變與不變,《甲骨文》是最客觀、也最令人動容的紀實書寫。

 

「來到中國之前,我認為過去已然結束,歷史僅是因果的線性發展。

但隨著我在中國待得愈久,就愈少有事情是線性的發展。」——何偉

 

一九九六年,何偉以「和平工作團」的名義進入中國,先是在四川涪陵教授英語,其後前往北京擔任《紐約客》專欄作家;到了二○○六年,何偉在北京一條窄小到沒有郵遞地址的巷弄盡頭裡的小公寓完成這部被譽為書寫中國最好的非虛構經典——《甲骨文》。

 

《甲骨文》的書寫野心極大,他以十年時間踏查中國,不只書寫個人的中國見聞,同時也捕捉存在於當地幾世紀以來的歷史痕跡。這些變化,他以親訪實證、考古調查為經緯,再以西方記者的筆法調配,布局出《甲骨文》的恢弘格局。他讓人物來口證中國變化、讓古物來見證歷史滄桑。

 

在本書中,他專門談到古文物,如殷墟的青銅器、三星堆的青銅頭像、他採訪中美日專家,尋求古文字的發現,漢字的拼音化改革以及繁簡之爭,打撈出自殺於文革的古文字學者陳夢家的故事,從而把歷史的、文化的中國和當下的中國緊密聯繫起來。換言之,何偉的中國之旅不僅有一個現實的層面,更有一個歷史的和隱喻的層面,二者交叉進行,交織成如龜甲一樣的裂痕。

 

「以現在的觀點看待過去,用過去的觀點形塑現在。

在中國,事情的重點不在於如何發生的,而在於如何被記得。」——何偉

 

中國在九○年代歷經改革開放,人們得以更自由地移動,何偉更有機會遇到那些之前活在生存線邊緣、原本注定「沒有歷史」的人。如今,頭一遭,多數的中國人得以掌控他們的個人生活。移民們做了重要的決定:是否離開鄉村、要去到哪裡、接受什麼樣的工作,即使這些選擇總是沉重,但它們也提醒了人們自身的獨特性。

 

這些故事栩栩如生,展卷如在眼前:一個逃北者在中韓邊界的鴨綠江小城如何偷走何偉的錢包?一個維吾爾知識分子因何混跡在北京的黑市貿易,最後非法移民美國?在如今流亡美國的熱比婭的家鄉新疆,他採訪曾拍攝《鬼子來了》的導演姜文時看到了什麼?在一夜之城深圳,來自四川的女孩子如何智鬥包二奶的台商,靠著廣播節目激勵而最終找到自己的方向?在天安門廣場,法輪功抗議者、外國遊客,以及員警如何大玩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捉迷藏遊戲?在台灣,何偉看到了怎樣的陳文茜,怎樣的選舉?這些故事,交織出一幅充滿張力、真實動人的中國之旅。

 

在《甲骨文》一書中,我們可以見到何偉以外來者的記者角色從旁觀察,他和底層平民、農民、生產線女工、維吾爾商人、浙江溫州的小老闆交朋友,以他們的人生故事見證中國十年變化,撇除外界獵奇的眼光,進而呈現出一幅幅迷人與迷失交錯、混亂中帶著希望的當代中國景象。從北京到河南,從東北到新疆,到溫州到深圳,甚至到台灣,何偉筆下描繪的中國,比真實的中國更加真實與感性。

SKU:9789578654990

View full det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