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英香港作家鍾耀華、精神科醫師、醫療人類學家吳易澄專文推薦
*香港藝術家、獨立音樂唱作人曾永曦插畫
*《流離之書》作者金其琪人生劇場之「後臺」,剝除外殼,袒露自我之作。
在多年的籌備後,小寫推出全新書系:寫日記,首發由《流離之書》作者金其琪於2019-2024之間所記下的日記與詩,名為《我死後,也想變成藍色》。
日記作為紀錄的形式,一向具有私人史的歷史意義,在近代人文社科與心理學之中逐漸受到重視;而「寫日記」本身,具有拆解、拼貼、拾起、聚攏,將看似連續的日常切割成碎片,復又將碎片聚合成具有意義的片段之意。透過日記,個人得以召喚經驗主體,並與之對話。
在本書寫作的五年中,金其琪透過不間斷的創作日誌、詩歌和散文,從未停止與內在的自我對話,往文字深處去,為的是為痛楚、痛苦、受苦、憂鬱、創傷等等經歷與情緒,尋找一個更適切的名字,更貼近真實的說法。如書中所說,放置它們唯一的方式就是寫下來。寫下來,如同船舶在大洋中下錨,錨的鉤子深入海底,漂泊無定和隨波逐流的人,才暫時找到自己在世界的位置。
本書推薦人吳易澄引用伊朗裔人類學家奧基德.布勞珊(Orkideh Behrouzan)在民族誌《百憂解日誌》(Prozak Diaries)裡頭的一段話:「有時,我們會採用那些能夠撫慰我們、並幫助我們理解經歷的語言(例如精神醫學的語言),這些語詞能減輕不確定與羞恥的重擔,而某些語調也最能投射我們的渴望。隨著時間推移,這些語言、語調與沉默,會逐漸改變我們理解我們的故事、包括我們自己,以及這個世界如何持續運行的方式。」這是語言和文字的力量,也是書寫和敘事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