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article
回首與歸去 ── 本地藝術家 Celeste C. da Luz 的繪畫詩學
澳門藝術家李晞晴(Celeste C. da Luz) ,近日在位於東望洋斜行的 butter room 舉辦了個人展覽「雨奇晴好」,展覽取名自蘇軾的詩作《飲湖上初晴後雨》的詩句:「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寫了西湖在晴雨之間的景色變化,隱含了對世事多樣性的讚嘆及包容。展題表達出她對日常的觀察與面對變幻無常的生活態度,用自然界的晴雨輪替比喻人生的各種經歷,即使面對生活中不確定,也願意保持內心的平靜。 展覽空間有一大片落地玻璃,一共展出 9 幅畫作及 2 個裝置藝術,配合自然光灑落在她的作品上,空間隨著外界光影變化,愈加突顯了「雨奇晴好」的意境。
回首與歸去 ── 本地藝術家 Celeste C. da Luz 的繪畫詩學
澳門藝術家李晞晴(Celeste C. da Luz) ,近日在位於東望洋斜行的 butter room 舉辦了個人展覽「雨奇晴好」,展覽取名自蘇軾的詩作《飲湖上初晴後雨》的詩句:「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寫了西湖在晴雨之間的景色變化,隱含了對世事多樣性的讚嘆及包容。展題表達出她對日常的觀察與面對變幻無常的生活態度,用自然界的晴雨輪替比喻人生的各種經歷,即使面對生活中不確定,也願意保持內心的平靜。 展覽空間有一大片落地玻璃,一共展出 9 幅畫作及 2 個裝置藝術,配合自然光灑落在她的作品上,空間隨著外界光影變化,愈加突顯了「雨奇晴好」的意境。
兩本有趣的澳門書 ── 近年尾來選禮物書吧
由旅居澳門的葡國插畫師 Catarina,所創作的新書《小小探險家:小城大發現》是一本遊戲書,由中文、英文及葡文三種語言寫成,書裏帶著讀者們去發現東望洋燈塔、媽閣廟等世界文化遺產建築外,也走進例如去茶樓「飲茶」這樣普通的澳門人日常生活,令這本書的內容更立體和多元。每一個場景,都搭配圖像小遊戲,一邊閱讀一邊玩,充滿樂趣。難能可貴的是,作為一本主要讀者是小朋友的遊戲書,本書的插圖顏色鮮而不艷,不落俗套的設計讓讀者們在閱讀和遊戲中,收獲知識和語言,也得到美感。
兩本有趣的澳門書 ── 近年尾來選禮物書吧
由旅居澳門的葡國插畫師 Catarina,所創作的新書《小小探險家:小城大發現》是一本遊戲書,由中文、英文及葡文三種語言寫成,書裏帶著讀者們去發現東望洋燈塔、媽閣廟等世界文化遺產建築外,也走進例如去茶樓「飲茶」這樣普通的澳門人日常生活,令這本書的內容更立體和多元。每一個場景,都搭配圖像小遊戲,一邊閱讀一邊玩,充滿樂趣。難能可貴的是,作為一本主要讀者是小朋友的遊戲書,本書的插圖顏色鮮而不艷,不落俗套的設計讓讀者們在閱讀和遊戲中,收獲知識和語言,也得到美感。
繪本也有故事革命,一起從Junaida的《世界》打破僵化孔固力的觀看
Junaida 近年來有超高人氣,在井井賣過他的《路》(Michi)、《的》(の)、《怪物園》、《偷小鎮的巨人》(街どろぼう)、《Home》及《Hug》,今年的話,還有《世界》和《IMAGINARIUM》。 從圖像來說,當我們在閱讀 Junaida 的畫作,會以為每一幅都是獨立的存在(畫中的部件,時常藏有「微微」與「小小」,這讓平常就喜歡微觀苔蘚與草的我,讀來別具興致),但最後成為一個完整的「大世界」。我們來讀看看《世界》的第一張圖,立刻就能找到行走的動線:一個皇冠,搭乘小舟到來,他是不是要沿樓梯往上走,去到天使所在之所。
繪本也有故事革命,一起從Junaida的《世界》打破僵化孔固力的觀看
Junaida 近年來有超高人氣,在井井賣過他的《路》(Michi)、《的》(の)、《怪物園》、《偷小鎮的巨人》(街どろぼう)、《Home》及《Hug》,今年的話,還有《世界》和《IMAGINARIUM》。 從圖像來說,當我們在閱讀 Junaida 的畫作,會以為每一幅都是獨立的存在(畫中的部件,時常藏有「微微」與「小小」,這讓平常就喜歡微觀苔蘚與草的我,讀來別具興致),但最後成為一個完整的「大世界」。我們來讀看看《世界》的第一張圖,立刻就能找到行走的動線:一個皇冠,搭乘小舟到來,他是不是要沿樓梯往上走,去到天使所在之所。
無語者的烏托邦 ── 藝術與文學,思考與批評
獨立思考和批判性可以被理解為藝術和文學的本質,即使面向自己已知並確信的事情,也要經常保持警惕,隨時想到要挑戰,所以讓這領域常常處於對立及矛盾的陣營上。同理,批判者也同時被批評着,向他們發出疑問:藝文是否一定要有明確目標?曖昧不明的純粹美學難道就要被矮化為沒有內涵?只為買賣而生的藝術品就俗不可耐嗎?每一個學說及理論,永遠伴隨着和他們一樣壯大的批評流派,眾說紛紜,但都不要緊,起碼能在公共領域中引起討論,讓問題浮面,城市中藝文才能健康往前發展。
無語者的烏托邦 ── 藝術與文學,思考與批評
獨立思考和批判性可以被理解為藝術和文學的本質,即使面向自己已知並確信的事情,也要經常保持警惕,隨時想到要挑戰,所以讓這領域常常處於對立及矛盾的陣營上。同理,批判者也同時被批評着,向他們發出疑問:藝文是否一定要有明確目標?曖昧不明的純粹美學難道就要被矮化為沒有內涵?只為買賣而生的藝術品就俗不可耐嗎?每一個學說及理論,永遠伴隨着和他們一樣壯大的批評流派,眾說紛紜,但都不要緊,起碼能在公共領域中引起討論,讓問題浮面,城市中藝文才能健康往前發展。
從社區的書寫看在地文化的誕生及延續
在香港,有個距離中環半小時船程的小島,坪洲——一個面積僅 0.99 平方公里、人口不到七千的社區,卻孕育着一股獨特的文化力量。移居坪洲多年的 Kit 和 Myriem,創立並出版了一份結合地圖與雜誌的刊物《島民》(ISLANDERS),試圖透過對小島生活的細微觀察與書寫,提問關於持續生活的可能。這些文字與圖像不僅是對日常生活的記錄,更是對在地文化誕生及延續的探索。 曾到訪坪洲一次,這座小島給人感覺很親切,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被縮短,無論是居民還是那些慵懶的貓狗,彷彿都在彼此生活中留下不可或缺的足跡,而我亦能從每一期的《島民》中感受到這一點。 美國都市學家威廉懷特(William Whyte)在《小都市空間的社會生活》(The Social Life of Small Urban Space)一書中說道,「People like to sit where there are places for them to sit.」,意思是人們總會在公共空間找到自己的位置,甚至比設計師還要更早一步,坪洲的社區設計,正是一個由居民自發行動、打造屬於自己生活空間的例子。
從社區的書寫看在地文化的誕生及延續
在香港,有個距離中環半小時船程的小島,坪洲——一個面積僅 0.99 平方公里、人口不到七千的社區,卻孕育着一股獨特的文化力量。移居坪洲多年的 Kit 和 Myriem,創立並出版了一份結合地圖與雜誌的刊物《島民》(ISLANDERS),試圖透過對小島生活的細微觀察與書寫,提問關於持續生活的可能。這些文字與圖像不僅是對日常生活的記錄,更是對在地文化誕生及延續的探索。 曾到訪坪洲一次,這座小島給人感覺很親切,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被縮短,無論是居民還是那些慵懶的貓狗,彷彿都在彼此生活中留下不可或缺的足跡,而我亦能從每一期的《島民》中感受到這一點。 美國都市學家威廉懷特(William Whyte)在《小都市空間的社會生活》(The Social Life of Small Urban Space)一書中說道,「People like to sit where there are places for them to sit.」,意思是人們總會在公共空間找到自己的位置,甚至比設計師還要更早一步,坪洲的社區設計,正是一個由居民自發行動、打造屬於自己生活空間的例子。
那些關於交通工具的故事 ── 一起翻開香港藝術家林建才的繪本作品
由木棉樹出版,受到小朋友熱烈喜歡的繪本《電車小叮在哪裏?》,這本書受歡迎程度可以從香港「綠腳丫」所主辦的走讀會「尋找小叮電車讀書會」上,從 2019 年做到 2024 年,場場爆滿看得出來,我們留意到一個名字——林建才(另一位創作者是藝術家劉清華)。後來這個名字持續出現在一些木棉樹出版的可愛繪本上,例如 2021 年出版的《移民去哪裏?》,獲得了繪本界很有分量的「德國國際青少年圖書館白烏鴉獎」,最新來到書店的作品是《小高的遊樂場》,講述了香港上太平山頂纜車的故事,每一本我都很喜歡,加上木棉樹出版社毫無負擔的親民價格,所以全部都立馬收藏。
那些關於交通工具的故事 ── 一起翻開香港藝術家林建才的繪本作品
由木棉樹出版,受到小朋友熱烈喜歡的繪本《電車小叮在哪裏?》,這本書受歡迎程度可以從香港「綠腳丫」所主辦的走讀會「尋找小叮電車讀書會」上,從 2019 年做到 2024 年,場場爆滿看得出來,我們留意到一個名字——林建才(另一位創作者是藝術家劉清華)。後來這個名字持續出現在一些木棉樹出版的可愛繪本上,例如 2021 年出版的《移民去哪裏?》,獲得了繪本界很有分量的「德國國際青少年圖書館白烏鴉獎」,最新來到書店的作品是《小高的遊樂場》,講述了香港上太平山頂纜車的故事,每一本我都很喜歡,加上木棉樹出版社毫無負擔的親民價格,所以全部都立馬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