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article

用文化側寫時代,重奪書寫澳門的權力
誰能決定時代群像的分類,應該可以從當時所書寫的文字略知一二,自幼就從傳統教育中被告知了解這個世界的方法,世界一概只需用編年史式去描述,那條流暢的線性,總是讓人摸不着頭腦,原因是通通忽略了時代中世界的旁枝側節,這個時候就需要透過文學和藝術去補充,我認為這是讓大家認識世界並展開對話中不可或缺的部份,我們能從眾多作品中還原社會當時的面貌、日常生活及意識形態。正如你能從亞里斯多德筆下了解古希臘一樣,並不是冷冰冰的世代史,而是透過當時流行的的悲劇劇作做媒介,在《詩學》節奏中想像當時人文面貌。
用文化側寫時代,重奪書寫澳門的權力
誰能決定時代群像的分類,應該可以從當時所書寫的文字略知一二,自幼就從傳統教育中被告知了解這個世界的方法,世界一概只需用編年史式去描述,那條流暢的線性,總是讓人摸不着頭腦,原因是通通忽略了時代中世界的旁枝側節,這個時候就需要透過文學和藝術去補充,我認為這是讓大家認識世界並展開對話中不可或缺的部份,我們能從眾多作品中還原社會當時的面貌、日常生活及意識形態。正如你能從亞里斯多德筆下了解古希臘一樣,並不是冷冰冰的世代史,而是透過當時流行的的悲劇劇作做媒介,在《詩學》節奏中想像當時人文面貌。

無語者的烏托邦 ── 藝術與文學,思考與批評
獨立思考和批判性可以被理解為藝術和文學的本質,即使面向自己已知並確信的事情,也要經常保持警惕,隨時想到要挑戰,所以讓這領域常常處於對立及矛盾的陣營上。同理,批判者也同時被批評着,向他們發出疑問:藝文是否一定要有明確目標?曖昧不明的純粹美學難道就要被矮化為沒有內涵?只為買賣而生的藝術品就俗不可耐嗎?每一個學說及理論,永遠伴隨着和他們一樣壯大的批評流派,眾說紛紜,但都不要緊,起碼能在公共領域中引起討論,讓問題浮面,城市中藝文才能健康往前發展。
無語者的烏托邦 ── 藝術與文學,思考與批評
獨立思考和批判性可以被理解為藝術和文學的本質,即使面向自己已知並確信的事情,也要經常保持警惕,隨時想到要挑戰,所以讓這領域常常處於對立及矛盾的陣營上。同理,批判者也同時被批評着,向他們發出疑問:藝文是否一定要有明確目標?曖昧不明的純粹美學難道就要被矮化為沒有內涵?只為買賣而生的藝術品就俗不可耐嗎?每一個學說及理論,永遠伴隨着和他們一樣壯大的批評流派,眾說紛紜,但都不要緊,起碼能在公共領域中引起討論,讓問題浮面,城市中藝文才能健康往前發展。

起因是看到的東西全部乏味 ── 我想學習觀看城市中的物體
城市對我們來說已經太無趣,生活在其中談的已經不是熟悉或者陌生,也沒有熱情和冷漠,像失落的星星,注定了在這裡出生,在這裡生活,在這裡死去,所有的安與不安,通通都終會如車水馬龍而去。焦慮讓城市中的事物猶疑蹉跎在巨大的陰影之下,所有在街道上看見的物件都變得沒有生命,沒有細節,與我沒有關係。 但城市共築我們的生活和美學,或者是感知世界的第一道門,所以誰願意在過路的途中,為城市中出現的物件,有意無意地落後一步? 研究城市中存在的物件,是一件有趣而浪漫的事,Temporary Press 是一間新加坡出版社,他們在去年分別出版了四本關於城市物件的《街道報告(Street Report)》,分別由四個不同的城市研究單位,去聚焦街道上常見但不被注意的物件。Atelier HOKO 寫「公共垃圾桶(public bins)」的微小,透過必定會被人無視之物去理解街道;Faiz Bin Zohri 透過觀察攤檔的「鉤子和洞(Hooks & Holes)」,揭示由市場攤販自己去促成的組織和運作;Cathy Hang 由電車「叮叮(Ding Ding)」與人的互動中聚焦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運輸系統; gideon-jamie寫「座位(Seatings)」,雖然說是研究報告,但整體加入不同的幽默感,讓人去了解這些很重要卻常被人忽略的城市物件,從中找到樂趣和意義。
起因是看到的東西全部乏味 ── 我想學習觀看城市中的物體
城市對我們來說已經太無趣,生活在其中談的已經不是熟悉或者陌生,也沒有熱情和冷漠,像失落的星星,注定了在這裡出生,在這裡生活,在這裡死去,所有的安與不安,通通都終會如車水馬龍而去。焦慮讓城市中的事物猶疑蹉跎在巨大的陰影之下,所有在街道上看見的物件都變得沒有生命,沒有細節,與我沒有關係。 但城市共築我們的生活和美學,或者是感知世界的第一道門,所以誰願意在過路的途中,為城市中出現的物件,有意無意地落後一步? 研究城市中存在的物件,是一件有趣而浪漫的事,Temporary Press 是一間新加坡出版社,他們在去年分別出版了四本關於城市物件的《街道報告(Street Report)》,分別由四個不同的城市研究單位,去聚焦街道上常見但不被注意的物件。Atelier HOKO 寫「公共垃圾桶(public bins)」的微小,透過必定會被人無視之物去理解街道;Faiz Bin Zohri 透過觀察攤檔的「鉤子和洞(Hooks & Holes)」,揭示由市場攤販自己去促成的組織和運作;Cathy Hang 由電車「叮叮(Ding Ding)」與人的互動中聚焦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運輸系統; gideon-jamie寫「座位(Seatings)」,雖然說是研究報告,但整體加入不同的幽默感,讓人去了解這些很重要卻常被人忽略的城市物件,從中找到樂趣和意義。

大力拿起,輕輕放低:一堂與世無爭的哲學啟蒙課
光是哲學的入門書,井井都已經介紹過很多本,但要捕捉到所謂啟蒙的共讀性,如何詮釋哲學的脈落從不容易,原因是哲學是一種由人生命的思索與社會行為的理性探討,其觀察、時空跨度甚廣。近年,世界紛亂,活在當中的人們極渴望由哲學、文學等人文思辯作品中,去得到複雜世界的解釋,思潮下追求個體被重視,尤其在不安動盪面前,想在政治及社會上保持游離,又想回頭在文化中思考自處的本質,成為哲學書在這幾年爆發的主因,但熱情終會歸於平淡,疫情過後熱潮退燒,哲學思想書也漸漸無人問津,但在這個時間點中,就是一個適合去沉澱發酵的契機。
大力拿起,輕輕放低:一堂與世無爭的哲學啟蒙課
光是哲學的入門書,井井都已經介紹過很多本,但要捕捉到所謂啟蒙的共讀性,如何詮釋哲學的脈落從不容易,原因是哲學是一種由人生命的思索與社會行為的理性探討,其觀察、時空跨度甚廣。近年,世界紛亂,活在當中的人們極渴望由哲學、文學等人文思辯作品中,去得到複雜世界的解釋,思潮下追求個體被重視,尤其在不安動盪面前,想在政治及社會上保持游離,又想回頭在文化中思考自處的本質,成為哲學書在這幾年爆發的主因,但熱情終會歸於平淡,疫情過後熱潮退燒,哲學思想書也漸漸無人問津,但在這個時間點中,就是一個適合去沉澱發酵的契機。

帶着私心在獵奇地翻閱 ── 一本有標準書號的中國「獨立漫畫」
《SC》似是個爆發,要一次消化近 540 頁的合輯有點吃力,光捧着他就發現比聖經還要重得多 ── 我很難界定這是一個「剛好你也在這裏」的出版物,還是中國獨立出版正在生根萌芽 ── 有點失望的是,我看不到書中有獨立漫畫常出現的成人情節、血腥暴力或者直線攻擊社會等等議題,但自我約束、片段化、諸多限制的社會中,往往在無形中、無聲地萌生出想法⋯⋯那些不想或不願意合群的人,在共構呼吸的空間。
帶着私心在獵奇地翻閱 ── 一本有標準書號的中國「獨立漫畫」
《SC》似是個爆發,要一次消化近 540 頁的合輯有點吃力,光捧着他就發現比聖經還要重得多 ── 我很難界定這是一個「剛好你也在這裏」的出版物,還是中國獨立出版正在生根萌芽 ── 有點失望的是,我看不到書中有獨立漫畫常出現的成人情節、血腥暴力或者直線攻擊社會等等議題,但自我約束、片段化、諸多限制的社會中,往往在無形中、無聲地萌生出想法⋯⋯那些不想或不願意合群的人,在共構呼吸的空間。

一個提問,九種答案:用小誌做紀錄,在動盪時期中等待迴響
米蘭.昆德拉的《風格練習》中,用同一個故事以一百種不同的演繹方式,讓原本平凡乏味的生活注入文學想像,把自己的身處的片段懸浮在空間之上,以遠景觀看來脫離現實。 《HKZZP.TBC 香港小誌創作人集》的同名出版創作人小誌(Zine)合輯中,用同樣的方式向九位 Zine 創作者提問,以訪談形式用相似的問題記錄他們各自的靈感、創作過程及對小誌實際製作的心得等等,以不同的創作角度去科普小誌和創作。
一個提問,九種答案:用小誌做紀錄,在動盪時期中等待迴響
米蘭.昆德拉的《風格練習》中,用同一個故事以一百種不同的演繹方式,讓原本平凡乏味的生活注入文學想像,把自己的身處的片段懸浮在空間之上,以遠景觀看來脫離現實。 《HKZZP.TBC 香港小誌創作人集》的同名出版創作人小誌(Zine)合輯中,用同樣的方式向九位 Zine 創作者提問,以訪談形式用相似的問題記錄他們各自的靈感、創作過程及對小誌實際製作的心得等等,以不同的創作角度去科普小誌和創作。